CQ9(电子中国)官方网站-科技领航者

2025年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技术变化与中国企业的崛起_CQ9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CQ9电子中国官方网站-功率器件制造专家,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全球市场。

2025年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技术变化与中国企业的崛起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5-07-23 17:37:36    浏览量:

  在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步入负增长周期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凭借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的持续投入,逐步打破传统价值链结构,并以技术与效率为双引擎,开启全球化扩张新篇章。

  随着整车架构向集中式演进,核心部件向系统级模块化转型,中国零部件企业的技术路线、研发组织、产品逻辑也发生根本变革,软件控制、软硬协同、跨域整合与本地化制造能力成为关键变量,主导了全球产业链的主要变化。

  2024年全球零部件市场呈现出总营收规模下滑、结构性变迁加速的复杂局面。

  传统欧美日企业在市场需求疲软、新能源转型迟缓与投资回报周期拉长的多重冲击下,普遍面临增长乏力,甚至在高能耗、低附加值板块出现业务收缩。

  而中国企业则借助新能源汽车的内需扩张与全球智能化浪潮的共同推动,在“电动+智能”的结构性变革中实现了逆势增长。

  以三电系统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是当前产业核心驱动。其中动力电池板块已形成高度集中化格局,宁德时代2024年在整体新能源零部件中的营收占比达80%,通过电芯、热管理系统、BMS乃至超级快充方案构建了电池生态闭环。

  其“神行+超充+增混”三大平台战略强调技术通用性与场景细分的统一,不仅提升了产品能效,也增强了供应链灵活性。

  动力系统方面,潍柴通过“高热效率燃机+混动增程平台”的技术路径,在商用车电动化初期保持较强竞争力,尽管整体市场增速趋缓,但高端化产品仍具备盈利支撑。

  相较于动力电池的集中趋势,电驱与电控系统的市场格局尚处于快速扩张期,市场集中度较低。

  CQ9电子平台 CQ9电子在线官网

  这为具备系统集成能力与高响应效率的中国企业提供了窗口期。多个企业围绕“电驱域控一体化”架构展开研发,整合SiC功率器件、轴向磁通电机及集中式控制平台,提升系统效率的同时,减少结构复杂度与整车布线负担,支撑集中化车身架构的落地需求。

  电子板块的崛起尤为显著,头部企业聚焦于感知融合、域控制器与车载OS的深度整合,珠三角与长三角形成两大技术集群。中国本土企业一方面通过芯片、算法、硬件平台的组合实现“端-边-云”协同优化,另一方面在国际化业务拓展中积累项目经验与客户粘性。

  2024年,多家企业在L2+及L3级别自动驾驶域控方案中成功实现对外主机厂量产供货,凭借灵活定制能力与快速迭代响应,进一步拉近与国际Tier 1的差距。

  座舱系统则体现出智能化与消费电子融合的趋势,软硬一体平台成为主流架构方向。

  具备自主操作系统与整合式电子电气架构开发能力的企业,在方案适配效率、升级响应周期和系统稳定性方面形成差异化优势。

  国产头部供应商已开始推动多芯片异构融合、视觉算法压缩优化与语音识别深度学习模型部署,并通过标准化模块平台降低开发门槛,提升客户覆盖广度。

  这些变化深刻改变了传统汽车零部件的开发与配套模式,企业从“零件级”逐步走向“系统级”,从“跟随式开发”转变为“前装集成主导”。电驱、智能驾驶与座舱三大系统的协同集成能力,成为评价一个供应商综合竞争力的新标准。

  CQ9电子平台 CQ9电子在线官网

  零部件企业角色由“单件供应”向“系统服务商”转变,系统能力成为核心壁垒。

  随着整车架构由分布式向集中式、域融合演进,零部件企业在新一轮产业链重构中不再只是被动响应者,而是协同共创的关键参与者。

  智能底盘、集中动力域、跨域控制与平台化架构的发展,使得供应商在软硬件能力、系统整合能力和全球交付能力上提出更高要求。

  相比传统Tier 1的部件模块交付模式,Tier 0.5代表具备多系统协同、跨域集成、开发参与度更深的角色。

  例如,在智能底盘领域,部分国产供应商已经开始提供包含感知、执行器控制和整车运动协调的线控底盘系统方案;

  在域控制器开发中,国产企业不仅提供硬件,还参与整车厂软件中间件、应用层乃至生态适配的协同开发,完成从技术提供者到解决方案伙伴的跃迁。

  面对中国主机厂14-18个月的产品开发周期,企业通过精益化组织、高并发项目管理与模块化设计,大幅压缩交付周期并提升适配灵活性。

  研发模式也从传统以项目为中心,转向平台与产品并重,强调技术资产积累与复用效率。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的创新活力与产业链配套能力,是支撑这种研发模式转型的基础。

  新能源与智能化部件尤其具备出海先发优势,在技术成熟、成本优势与国际项目交付经验积累的共同作用下,2024年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企业海外营收占比显著提升,构建了本地建厂+区域客户+技术服务的综合交付体系。

  在电子零部件与智能座舱领域,德赛西威、均胜电子等企业则通过海外研发中心与当地Tier 1合作,加速布局全球客户资源。

  传统零部件出海模式也逐步迭代,从成品出口、投资并购,转向建厂合资与供应链本地融合。以轮胎、机电系统为代表的产品,通过质量稳定与性价比优势在欧美主流市场获得持续渗透。

  与此同时,中国零部件企业在机器人、储能、电力电子等高成长赛道也积极探索交叉拓展路径,依托零部件制造、软件控制与系统集成经验,逐步形成跨行业能力迁移的正循环。

  2025年,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已不再是简单规模与价格的竞争,在技术变化、架构能力与生态整合力的全方位博弈。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双重驱动下,产业价值链从功能零件向系统模块迁移,从模块化向平台化与服务化演进,中国零部件企业在研发效率、系统能力与国际化布局方面逐步构建起可持续竞争力。

推荐新闻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