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领域的风起云涌中,有一家公司与华为的新能源业务相似度极高——思格新能源。
思格新能源成立于2022年5月,尽管与华为在股权关系上并无直接联系,但这家公司在发展风格、业务布局、技术路径、市场开拓等方面,却与华为展现出了颇多相似之处。
有一个人串起了这两家公司的渊源——许映童。思格新能源创始人许映童曾是华为智能光伏业务的领军人物。
作为华为智能光伏曾经的总裁,许映童在华为工作了23年。他1999年加入华为,2003-2010年先后担任无线年任华为智能光伏总裁,带领华为团队从籍籍无名做到了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一;2020-2022年任华为新成立的昇腾计算业务(AI人工智能计算平台)总裁。
而离开华为后,许映童创办的思格新能源选择切入的行业,也来自他在华为深耕最久的领域:储能的关键零部件变流器(PCS)与光伏逆变器具有技术同源性,可以更快切入;他在市场开拓方面,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华为擅长的海外营销渠道。
华为光环加身,思格新能源在创立第一年即便尚无成熟产品时便迅速完成两轮融资。因此,思格新能源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华为在新能源领域的“私生子”。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从光伏逆变器市场到储能市场,许映童能否在思格新能源复刻他在华为的骄人战绩?
从公司风格来看,思格新能源与华为确实很像,他们给外界的印象都是一个“低调埋头干大事的理工男”。
华为作为知名的科技公司,平时鲜少大张旗鼓的宣传,思格新能源同样如此。这家公司在成立后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自己的中文官网。而就连拿到高瓴资本、华登国际、钟鼎资本、云晖资本等投资机构近6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思格新能源也秘而不宣。这种“闷声发大财”的作风与华为几无二致。
另一件衔枚疾行的事是,思格新能源在一年多时间内迅速建立起500人的团队,这是同行数年才能达到的数量。其人员结构跟华为异曲同工:许映童带领华为做逆变器不久,其研发团队就超过了300人,其中70%以上为硕士,10%为博士,10%为外籍专家。
而思格新能源的500人员工中,研发人员数量超过350人,占比高达70%。这个数字比艾罗能源和沃太能源两家户储企业的研发人员总数还多。要知道,艾罗能源和沃太能源都比思格新能源的成立时间早了整整十年。
与暗夜急行的低调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思格新能源有着非常凌厉的市场风格:成立两年余,思格新能源东奔西突,在全球攻城略地。其界面简单的官网显示,这家公司已经具备了6GWh电池产能。这个数字意味着,思格新能源的电池产能直逼“户储第一股”派能科技去年末8GWh的电池产能,非常可观。
这让我们隐约看到了华为的市场风格:华为的狼性文化,在许映童当初带领的逆变器的营销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其争夺市场的过程中,只要华为盯上的项目,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必然有华为身影。
沿着华为的市场路径,思格新能源成立不久便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市场拓展。
华为储能的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其中德国和意大利是其主要市场之一。公开数据显示,华为海外储能市场中,德国占15%,意大利占5%,欧洲的其他地区占53%。此外,澳大利亚和日本也是华为储能产品的重要市场,各占超过10%。在南美、中东和非洲地区,华为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大约为8.5%。
思格新能源同样把重心放在了欧洲。2023年6月,这家公司的第一款户储产品便是在德国发布。当年年底,思格新能源与奥地利能源公司Energy3000 Solar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紧接着思格新能源又与比利时能源分销商Voltixx以及安装商Earth签署超2亿元订单。Voltixx为荷比卢地区排名前五的经销商。而荷比卢地区临近德国,被视作德国户储市场的延伸。
目前,这家公司已经在全球范围设立了多个办公室,产品覆盖20多个国家,在欧洲、美国、亚太、中东非洲等地建立了销售渠道。
不仅如此,思格新能源还和华为采用了相似的海外市场策略——聚焦高端市场。特别是在欧洲市场,思格新能源推出的SigenStor户储系统,宣称高度集成、安全可靠、智能便捷,直接瞄准华为的海外高端市场。
曾经,许映童带领的华为之所以选择逆变器切入光伏产业,是因为逆变器是数据信息收集和传输的关键部件,是光伏电力数字化绕不开的环节。
在具体打法上,华为曾经作为后来者,避开了集中式逆变器的锋芒,选择推行组串式逆变器。组串逆变器固然有其优点:不受组串间模块差异和遮影的影响,减少了光伏组件最佳工作点与逆变器不匹配的情况,故障发生时的损失也较低,且生命周期维护成本更低,客观上增加了发电量,降低了维护成本。
但是,华为选择完全不同的产品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华为在大功率平台上没有优势,做组串式逆变器可以借力打力,把自己在中小功率段电源的优势延续到光伏产业上。
如今,在户储产品布局上,思格新能源与10年前的华为面临着同样的竞争格局:作为后来者如何弯道超车?
思格新能源打出了“集成”牌。这家公司宣称推出的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SigenStor,集成了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储能电池、直流充电模块和能量管理系统五大模块,并称这是全球首款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这在渠道商和安装商分散,安装调试都需要专业人员,而且安装人员费用较高的海外,不啻为一个杀手锏。
思格新能源推出这款产品背后,依赖的是这家公司与华为新能源业务最为相似的一点——技术。
在电池技术上,思格新能源采用了高效能量回收技术和电池管理系统,这一技术与华为在光伏逆变器领域的技术积累密不可分,都是基于对电池状态的实时监控和优化管理。
而这家公司推出的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搭载了智能算法和先进传感器。同时,这家公司还推出了集成GPT-4技术的mySigen APP,这一技术与华为对智能化技术的深入探索和应用遥相呼应。
思格新能源还有一点和华为很像,在产品方面有取有舍。思格新能源在储能变流器(PCS)方面选择了自研储能变流器(PCS),而电芯则采购自宁德时代和ATL的合资公司——新能安。这种自研+采购的模式,有利于加强对核心部件的把控,以掌握技术话语权。
然而,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行业新的下行周期中,年仅两岁的思格新能源,能否顺利穿越周期?
显然,比起2010年许映童执掌华为智能光伏业务时率领华为逆势取胜的客观环境,如今的思格新能源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2010年,中国光伏安装占全球的比例仅为2.2%。即便多家企业一拥而上,即便面临短期过剩,即便后来遭遇海外双反的严苛政策,当时的光伏“红海”依然有国内市场作为缓冲带。2023年,中国占全球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的比例创新高达到56%。
而户储市场则不同。在思格新能源成立的2022年,当年新增储能相关企业4万家以上。企业扎堆而入,这个市场已成红海。海外市场消化空间有限,库存严重。但是,期待国内户储市场作为缓冲带释放空间,需要整个电力市场深度改革作为基础,这在中期时长内可能都是无法实现的。
不仅如此,这家公司还面临着其它诸多挑战。首先,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这一领域,市场竞争愈发激烈。14年前,他带领的华为有丰厚的家底与逆变器同行应战,而今,稚嫩的思格新能源要面对的不仅是阳光电源等逆变器宿敌,还有跨界而来的各领域龙头,以及资源更多、实力更强的老东家华为。
特别是在户用储能市场,众多国内外企业都在争夺市场份额。简单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可能难以成为长期竞争优势。
其次,思格新能源的国际化战略,意味着未来长期内公司要在全球开展业务。目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环境、文化背景和法律体系存在差异,导致公司在国际化运营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尤其重要的是,国际贸易争端存在加剧态势,国际贸易壁垒升高。比如欧美的贸易政策越来越严格,储能电池的关税可能会从7.5%提高到25%。思格新能源的主要战场就在欧洲,如何应对是一个考验。
最后,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成本控制也是思格新能源面临的新问题。随着产能的扩大和市场的拓展,公司需要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以确保产品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提起思格,免不了会提起华为。作为一个打着深深的华为烙印的公司,那么华为对思格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呢?官方渠道肯定不会给出任何消息的!
我们只能从供应链、终端客户、代理商、人事HR、竞争对手等渠道去了解,但是得到的信息又非常的支离破碎,但是基本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思格就是华为派出的“特洛依木马”或者另一个荣耀;另一派认为思格就是华为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华为在各个层面打压思格。
Copyright © 2024 CQ9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